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
有錢人絕不會犯的五大購屋錯誤
← 有錢人購屋以地段、大屋為優先考量投資標的。(圖為北市信義計劃區)
本篇取自Yahoo!房地產
住展 (2008-03-05)
文章提供/住展雜誌
在M型社會中,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錢?通常是因為他們過去所做決定,對的次數較多;相對地,為什麼大多數人賺不到錢?因為他們常依照自己的直覺做決策,所以常被套牢!「率性而為」如果能賺到錢,則大多數人都會賺到錢, 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。
本文將有錢人在投資購屋時,絕對不會犯的五種購屋錯誤觀念加以整理,希望能幫助大多數人打破以「直覺」投資的迷思,而能順利躋身於有錢人之列。
購屋錯誤一 有錢人不會先買小屋,後買大屋
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,總是會依自己的能力,先買小屋再買大屋,由小而大,循序漸進。但這種作法只會造成終其一生頂多有個棲身之所,但卻無法從投資購屋中賺到錢,而躋身富人之列,為什麼呢?
首先,是因為小屋雖然便宜,但增值性有限,每一次購屋要等到景氣來臨,才會有大賺頭,但通常一次要等七至十年。
大家想想,買一戶小屋,要等七至十年,才有機會大漲一次,當機會到時,除非是將小屋賣了,不再投資購屋,否則賣了小屋,再換大一些的房屋,不但無法獲利落袋,反而還要再投入更多的資本。
然後,又要花個七至十年等其增值,即使一生順利,也頂多換個三、四次,換到一幢最大坪數的房屋後,很可能還等不到該屋的增值,就已「蒙主寵召」,讓政府坐抽遺產稅了。在其一生之中,皆處於投資的「等待獲利期」中,而真正獲利者,不是其子女,就是政府,「一生打工,如竹籃打水一場空」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成為其一生投資的寫照。
自住屋難獲利
其次,由小而大的購買行為,通常會捨不得與自住行為區分,也就是說,投資人所買的房屋可能大多用來自住,自住的房屋是無法投資獲利的!
因為即使房屋愈換愈大,但當想將最大坪數房屋出售時,常會捨不得,因為想到如果房屋被賣了,自己就沒有房屋可以居住,子女就會無家可歸,於是在情感上就會捨不得出售。
結果一生只會擁有一幢自用的房屋,自然也不易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利,而成為與投資獲利無緣的「屋奴」。
任何一個希望從事房地產投資的人都必須了解,「自住」和「投資」是兩件事,如果想要「自住」,依照自己經濟能力由小而大,一生做個「快樂屋奴」,是沒有問題的。
但如果想要投資獲利,則必需和自住的房屋分開,要由大而小,因為,如果先買一戶大坪數的房屋,等到一次景氣(也許七至十年)來時,即可將房屋出手獲利。此時,可有二種作法。一是手中握好現金,等房屋跌價後,再進場購買,則可安穩將獲利落袋(先售後買法);另一種則是同時再購買一戶小些坪數的房屋,則可馬上實現獲利(以大換小法)。
率性而為可行
如果投資人真正瞭解這二種投資獲利方法,則房屋雖然即使愈買愈小,但每次的景氣(七至十年)都會為自己帶來獲利的機會,在有生之年,至少可以賺取三至四次,甚至更多次的獲利機會。
這種做法唯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直覺式思考方法,我要再提醒一次,如果依直覺「率性而為」的投資可以賺到錢,則有錢就不會是只有少數人的專利。
購屋錯誤二 有錢人不會先買郊區,後買市區
依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,總認為應該依照自己的經濟能力先買郊區,後買市區,最常聽到的聲音是「台北市的房屋已經太貴了,買不起,只好先買台北縣(甚至更偏遠的地方)!」就投資的角度而言,這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錯誤,為什麼呢?
因為郊區通常是區位較差的地方,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房地產投資的三大鐵則是「區位!區位!區位!」意思是說,寧願不要投資,也千萬不要購買區位不好的房屋,「只要台北一張床,不要台東一間房」在在說明了區位對於投資的重要性,而郊區就代表了區位的不佳。
區位不佳就代表了未來增值空間有限,風險卻很大。由過去幾十年的經驗,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郊區的房屋,在每一次的景氣時,大量築「夢」,讓許多無經驗的投資者與首購族,因為價格便宜,歡天喜地的購買,後來卻多遭套牢,遭到價格被腰斬,甚至再腰斬的命運。
每一個人都知道,當景氣來臨時,是郊區房屋的漲幅大?還是市區的漲幅大?當然是市區的!那為什麼還要去投資購買郊區的房屋呢?
同樣的例子,有許多新開發區的房屋,其價格雖然較市區便宜,但其情況卻亦相同,即使該區域有增值潛力,大多也已經反映在價格之上(超漲),要等到真正投資獲利,至少都是十年以後的事了。
更可怕的是,所築的「夢」如果發生變化,例如該開的捷運不開了,該蓋的學校不蓋了,該有的設施不建了,就會產生極大的跌價風險。
根據過去的經驗,一個新開發區的成熟時間,幾乎沒有少於十年的,例如信義計畫區的成熟花了超過二十年、淡水新市鎮的開發,經過十年仍是荒草一片。 依此經驗,大直及南港重劃區,沒有再十年是無法成熟的。因此,如果想要投資房地產獲利,千萬不要因自己經濟能力的考量,而先投資郊區,後投資市區。
購屋錯誤三 有錢人不會先買中古屋,後買預售屋
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,總認為購買中古屋(或成屋)因為看得到,而且價格通常也比預售屋低,所以安心購買。其實根據房地產投資的角度,中古屋是比較不具備有投資獲利機會的,為什麼呢?
首先,中古屋所購買的是「現貨」,是一種以大賺小的投資模式,也就是說必需先投入一大筆錢(即使部分是銀行融資),然後坐等增值。
依上述的經驗,每次景氣的時間大都要七至十年,所以在如此漫長的等待期中,每一天都必須支付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,即使有人會說,中間會有租金收入,扣掉利息,至少應該還會有些賺頭。
但如果投資人真正拿計算機打打,目前市場上的中古屋,不論是何種產品,其租金收入通常在三%至五%之間,而銀行利息就要付出約二%至三%(甚至更高),如果再加上租金所得稅,以及房屋稅、地價稅,以及各種維護費用,即使不算折舊都不一定會賺錢,這些成本都還不包含如果遇到不良的租客,欠租或賴租,以及客戶更換中所造成的空置期損失,如果真正細算,獲利其實是極低的(有些甚至還貼上機會成本的損失)。
預售屋潛力佳
▲買預售屋可以小搏大,據歷史經驗,在每一次的景氣來臨時,往往購買預售屋者的獲利,都遠遠大於出售者。
但投資預售屋就沒有這些問題,雖然,一般而言預售屋的價格較高,但在未來三至五年裡,投資人通常只要付出房屋總價的十五%到三十%,而在這段時間裡,所有的稅費,如房屋稅、地價稅,甚至土地增值稅都是由賣方(建設公司)支付。
相對的,如果房屋有增值,則一OO%的增值皆完全由投資人取得。甚至如果在房屋尚未蓋好時即已出售(轉售),則通常連所得稅都可以省下來。
根據歷史經驗,在每一次的景氣來臨時,往往購買預售屋者的獲利,都遠遠大於出售者(建設公司)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除此之外,如果房屋漲價的數額相同,預售屋的投資報酬率至少會是中古屋的三倍以上。
因此,如純就投資的角度而言,有錢人很少會購買中古屋的,因為中古屋基本上不是一種好的投資標的。
其次,回到景氣時間,如果每七到十年才能有一次景氣的機會,對於投資預售屋而言,因為其通常有三至五年的興建期(房屋才會蓋好)。
所以,相對於中古屋,其等待增值的壓力減輕了極多,許多投資人往往在房屋尚未興建好時,即已投資獲利,這是中古屋所無法比擬的。
我必須再提醒一次,預售屋的投資機會只有在台灣才有,世界上許多地方,雖然也有類似的名稱,但不是預付款(Down Payment)要很高,就是購買期較晚(如中國大陸有必須在結構體完成才能預售的規定),甚至嚴格限制了銀行貸款的方式與成數,這些都將預售屋的投資優勢做了較大的限制。
只有在台灣,沒有這些限制,也才有最佳的預售屋投資機會,投資人怎能不把握?
購屋錯誤四 有錢人不會先買景觀,後買區位
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,總認為有「景觀」的房屋會有較大的增值,因此每當許多廣告打出「景觀住宅」,總能吸引到許多人趨之若鶩。但事實上,景觀的價值是必須加以檢驗的。
一戶有景觀的房屋,當然比沒有景觀的房屋要好,這是不需要討論的,但是真正的問題是,那一種景觀能讓房屋增值?
就投資的角度,郊區的景觀是不值錢的,例如在北海岸地區,每戶房屋都能看得到海景,例如在新店安坑地區的山坡地住宅,幾乎每一戶都能看到青山綠水,但為什麼入住的人並不多,而其房屋價格的增值又十分有限?不是常聽人說「百萬豪宅,千萬景觀」嗎?
景觀要值錢是要在市中心的景觀,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「稀有品」!例如在台北市區大安森林公園邊的住宅,每坪已經衝破百萬元;例如中永和的四號公園旁的住宅,每坪也至少超過四十萬元,為什麼呢?
▲有錢人先選區域,後選擇景觀,在北市都會中,有些景觀是稀有的才值錢。(圖為大安森林公園)
因為在市中心的景觀是稀有的,也才有增值的條件。相對地,如果在郊區,景觀就不是「稀有品」,幾乎每一戶房屋打開窗戶都有景觀,這時候,景觀就不值錢了。
最好的例子是前幾年有許多久居都市的「窒息族」,為了爭取景觀,紛紛到合歡山蓋別墅(也有到宜蘭蓋農舍的),認為該區的景觀已是台灣之最,不但可以生活的健康,其房屋價格亦必然會增值,但是,那些房屋在這一波大台北地區平均房價幾乎上漲了五十%的波段中,不但沒有增值,反而乏人問津,有些人甚至還悄悄的又搬回了都市,這是什麼道理呢?
還是「物以稀為貴」的道理,景觀不能產生價值,「稀有的」景觀才有價值。 即使在台灣首善之區的信義計畫區中,真正能有景觀的房屋不到二十%,而其中還有有些景觀是許多人所不喜歡看到的(如墳墓、隧道、或是高架橋)。
因此,即使在信義計畫區內,每坪房屋的價差,也有相差到一倍的,在如此小的區域中,已有這樣大的差異,在都市中各區域間的價差自然就更大了。
對於有錢人而言,一定是先選區位,後選景觀,因為就投資的角度而言,在A級區位的A級產品,必然是東方不敗,永遠會贏的產品,但在A級區位的C級產品卻是另一種會增值而可以獲利的產品。
最近在信義計畫區內的國民住宅,每坪也賣到五、六十萬元,就是最好的例子,不要迷信景觀,「稀有的」景觀才有增值的潛力,而大部分廣告上所標示的景觀,都不具備有「稀有性」!
購屋錯誤五 有錢的人不會先買建材,後買品牌
所謂「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」,一般人依直覺思考購屋,總認為房屋如果建材用得好,就一定愈增值,因此,只要看到售屋廣告上說「四面石材,進口設備」,就芳心大動,衝動購買,但後來卻多無法享受較大的增值,為什麼呢?
以往,在許多建築師的訓練中,總認為蓋房子要像蓋碉堡、蓋古堡,要實在、要堅固、要遮風、要避雨,因此大量採用石材,由外而內,幾乎是在興建一棟一棟的城堡(以往在他們教科書上的例子,也多是古堡)。
但隨著時代的進步,人們逐漸發現,住宅是要讓人住得舒服,而城堡並不能讓人住得舒服,(如果大家去看過城堡就知道,城堡只能讓極少數人舒服,居住其內的大多數是不舒服的!)。
如果要讓人們在房屋內舒適的居住,風調雨順,節能省源已成為目前世界的主流。
最好的例子是前些日子,大連市蓋了一批豪宅賣給美國最大電腦公司的高級主管住,全部都沒有採用石材,記者問開發商原因何在?該開發商回答,因為該電腦公司的安全部門會先檢查每一幢房屋,如果輻射量較高,就不會同意讓該公司主管居住。
天然石材由於來自地底,多少都會含有輻射量(另一種型式的輻射屋),很不容易通過檢驗。在台灣的許多建設公司還在迷信石頭城堡的同時,世界上包含中國大陸都已經積極的在改變。
在台北市有許多擁有好品牌的建設公司,其建築物已經愈來愈少用石材,具有環保特性的鋼材、玻璃,以及可以大量通風並節能省源的門窗已經悄悄地出現在我們的四週。
具有「未來性」的房屋才具有增值的潛力,在很多外行人還在看建材、設備的時候,重視環保節能的「新好宅」已經逐步出現。
因此,有錢人已將注意力由原先的建材、設備移轉到對品牌的重視,唯有具有好品牌建設公司的產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。
在許多「一案公司」的售屋廣告還在強調其所聘用的規劃及施工團隊是如何有名,及其建材設備是如何地系出名門的時候,不知道真正有品牌的公司是不需要這些包裝的。
例如雙B汽車會打方向盤或是輪胎是什麼人設計或是什麼人製造的廣告嗎?
同樣地,LV皮包會打所用的皮或鈕扣是什麼人設計與什麼地方製造的廣告嗎?
品牌的精神即在告訴消費者,只要你買了我的產品,我負責到底,是誰設計、誰製造並不重要,而是本公司有多久的歷史,過去提供過什麼樣的產品,什麼樣的服務;現在,對於世界潮流趨勢有什麼樣的瞭解與什麼樣的判斷;未來,要提供什麼樣的產品、服務與責任,如果消費者認同了,就購買,這就是品牌。
為什麼有錢人會願意多花些錢購買有好品牌的產品,因為好的品牌自然具備了未來性與增值性,請特別注意,愈能夠掌握未來產品趨勢的好品牌公司,才愈能讓房屋增值。
有錢人的抉擇
有錢人為什麼會有錢?就因為常能掌握致勝觀念做決定!沒有錢人為什麼會沒錢?就是固執己見,常憑著自己的直覺與感覺做決定。
世界上,能掌握致勝觀念做決定的人少,憑直覺思考做決定的人多,自然會造成少數富者愈富、多數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,如果我們真正希望投資房屋獲利,自然應該要向有錢人學習致勝觀念!
前陣子十分暢銷的「富爸爸與窮爸爸」系列書籍,所要傳達的觀念,就是富者為何會富的原因是有正確觀念,而正確的觀念卻往往與大多數人所習慣的直覺思考的結果相反,所謂「學而不思則罔」,要讓一個人瞭解,他依直覺思考的結果往往是不正確的,已經十分困難,如還能說服他改採正確行動更是難上加難,但這卻是走向有錢人道路的唯一方式,祝大家投資順利!
(本文作者為:股票上市公司基泰建設總經理馮先勉博士)
更多房地產文章,請參閱住展雜誌321期,訂閱專線:02-8797-3579
(繼續閱讀...)
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
心靈成長代價高? 高額學費退款難!
本篇取自消基會2011/06/28
在瞬息萬變、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下,每天必須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挑戰,因此有業者將西方盛行的個人成長課程導入台灣社會,提供人們紓壓及不斷自我提升及突破的管道。
然而坊間的心靈成長課程百百款,無論是宗教占星、瑜珈催眠、音樂治療、或是體驗探索等,藉由各種方式幫助人們達到心靈成長、潛能開發、放鬆紓壓的目的。但因這類心靈成長機構多為商業登記,課程昂貴動輒要價上萬元不等,對親朋好友的行銷模式也難被一般大眾接受。
因此消基會利用網路抽查坊間8家開設心靈成長、潛能開發等相關課程的機構,藉此讓消費者選擇時多一份保障。
抽查樣本
(1)亞洲行 AsiaWork、(2)心動力 ASK、(3)傳誠 Legacy、(4)菁華心世界、(5)願景村國際有限公司、(6)豐盛生命國際有限公司、(7) 卡內基訓練、(8)圓桌教育基金會。
◎心靈成長商業登記,課程問題無法可管
一般廣義的補習班,分為「文理補習班」及「技藝補習班」二類業種型態,前者指以升學為目的或語言教育及高普考的補習班,後者則是在培養社會人士的就業能力和專業實力,以傳授實用的知識技能為主,例如電腦認證及金融證照。這兩類補習班需依法向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申請核准立案後,始能招生開課。
抽樣中的8所心靈成長機構,皆向經濟部商業司登記為「管理顧問」公司,因此所開設的課程並不需向教育局登記立案,亦不受「補習及進修教育法」規範。所以這類心靈成長機構的設備與管理、師資、費用之收繳方式、班級人數及學生權益之保障等,皆無明確的法律依據,因此當學員對於課程有所爭議時,常面臨求助無門的情景。
◎ 誰來上課?教什麼課?
心靈成長課程在西方國家早已行之有年,不少已深具規模且組織遍及世界各地的企業。其中(1)亞洲行 AsiaWork、(2)心動力 ASK不少聘用外籍講師授課,無法了解講師的學歷背景或專業,縱使官網上有講師的介紹,也因無統一的資訊公開標準而難以印證查詢,外籍講師也會因語言關係,而使學員不易進入課程狀況。還有(3)傳誠 Legacy、(4)菁華心世界、(5)願景村國際有限公司、(6)豐盛生命國際有限公司、(7)卡內基訓練、(8) 圓桌教育基金會共6家,則是未公開講師資料。
另外如(1)亞洲行 AsiaWork、(3)傳誠 Legacy、(6)豐盛生命國際有限公司等三家這類標榜學員需親身體驗的課程,對於課程內容進行方式保密到家,不僅事前簽訂保密協定,課程進行中嚴禁學員筆記、錄影、錄音及與外界聯繫。網路上的課程介紹說明,也是以「激發個人潛能、達到自我實現目標」等模棱兩可的字眼。
◎ 親朋好友通通拉進來,模糊7日鑑賞期
心靈成長課程,多數不透過一般廣告宣傳的方式或業務人員來招攬學員,而是藉由學員口耳相傳帶著親朋好友加入,通常迫於人情壓力或是受當時氛圍影響一時衝動報名繳款,待冷靜驚覺不妥欲退款,卻因業者指出招募方式純粹為學員個人行為,而非公司員工之行銷行為,企圖規避適用《消保法》第十九條特種買賣範圍七天鑑賞期退費。
且心靈成長機構各家對於退費的期限及界定標準不一,編號(6)豐盛生命國際有限公司、(8)圓桌教育基金會兩家雖有明定退費辦法,但應愈早通知解約,扣除的違約金比例應愈低有利消費者的機制。
其中(3)傳誠 Legacy、(4)菁華心世界、(5)願景村國際有限公司三家,不僅未詳細註明開課前退費規定及標準,開課前若想退費需扣除3,000至5,000元不等的行政費,開課後則無法退費,未詳列資料有違反消保法第4條「企業經營者對於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,應重視消費者之健康與安全,並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服務之使用方法,維護交易之公平,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之資訊,及實施其他必要之消費者保護措施」之情形。
◎心靈成長?心理諮商?傻傻分不清楚
根據《心理師法》規範心理師資格的取得,有相關學經歷限制且須經國家考試認證,且執業前2年需於指定機構進行實務訓練,每6年依提出之繼續教育證明申請職業執照更新。合格的心理諮商師才能從事心理諮商工作,但坊間這類的心靈成長類機構,譬如同樣以「自我探索」為主題所開設的課程,雖無違反心理師法從事專業諮商或治療之行為,但與專業的心理諮商中心名稱及內容說明相近易使消費者混淆。(舉例如附件)
※消基會呼籲
一、對主管機關
目前經濟部商業司對於這些心靈成長機構只做「登記」而並無「管理」職責,且又不適用於教育部所頒訂「補習及進修教育法」規範。消保會也並未針對這類課程規範定型化契約範本。因此無專門法律來規範心靈成長機構,建議將此類心靈成長課程,納入《補習法》適用範圍或制定訂型化契約,以保障消費者權益。
二、對業者
課程表、講師公開透明化,除了課程內容要議細列舉外,也必須清楚描述上課方式等。此外對於高額的收費標準應提出解釋,業者也應主動告知消費者退費規定及其他細項,以保護消費者權利。
三、對消費者
業者為了規避消保法有關「訪問買賣」之定義,以迂迴方式所進行之強勢行銷,消保會於96年11月「我其實不是那麼想買,怎麼辦?─特種買賣新見解」新聞稿中函釋,認為:業者利用第三人誘使消費者前往其營業處所,並趁機推銷商品(服務),如果契約成立之時,沒有同類之商品(服務)可供比較,消費者在沒有心理準備下所產生之交易行為,可認為屬於訪問買賣之類型。因此,「心靈成長課程」屬於特種買賣類型,消費者要把握消保法賦予之7天「猶豫期間」,行使法定解約退款之權利。
而消費者在選擇心靈成長機構前,可先了解該組織是否合法立案,或打聽該機構評價及上課心得,心靈成長課程對於一般自我探索或舒壓或許有幫助,但若民眾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困擾,應尋求擁有專業心理諮商資格證照的機構。
倘若不想花大錢,相關心靈成長的書籍也比比皆是,坊間也有許多如張老師基金會、董氏基金會或其他宗教團體等單位,提供免費課程及諮詢專線。
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
(繼續閱讀...)
訂閱:
文章 (Atom)